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观察 >  
多元临沧 非遗“四态”
来源: 云南网-临沧日报      时间:2023-06-08 15:13:26

阿数瑟表演

当“阿数瑟瞧着、罗数瑟甩着”变成随处可见的广场舞热门歌曲,当碗窑村的土陶做成了咖啡杯的器形,当佤族甩发舞与摇滚相结合变成网络“爆款”神曲……以上种种现象表明,在时光里蒙上些许微尘的临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焕发出全新的光彩。


(相关资料图)

动态化融合发展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

临翔区博尚镇碗窑村被誉为“中国碗窑土陶文化之乡”,承载着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哲学智慧的碗窑土陶制作技艺历经百年传承生生不息。随着人民文化自信程度的提高,非遗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正逐步提高,碗窑土陶制品不再是咸菜罐、土碗的代名词,非遗开始融入不同消费层面人的生活,演变为让更多人接受和喜爱的具有文化内涵的消费品。

文旅相融,古窑新生。

为传承展现这项省级非遗项目,碗窑村保护恢复全村11条龙窑,市场的需求使非遗旅游逐步从政府部门“输血”向自身“造血”发展。2021年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区七彩陶瓷文化景区红红火火开门迎客;已修建好的碗窑土陶文化中心,围绕非遗旅游、非遗研学、非遗民宿、非遗演艺、非遗文创等产品形态不断涌现,使碗窑古村落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成为临沧非遗与旅游动态化融合的一张瑰丽名片。

年轻态创新发展

2023年是临沧民族文化集体出圈的一年,多首歌曲叫好又卖座。从泼水节强势霸屏的《UP耿马》到《摸你黑狂欢曲》,掀起网络舞蹈模范的热潮。我们不难发现,非遗文化正在以全新的面貌走进年轻一代的心中。

《UP耿马》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段歌词应该是“崩崩崩    比巴崩……”这个就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国家级非遗项目象脚鼓被年轻的导演赋予拟人化的演艺,生动有趣。

2022年云南省首届“非遗伴手礼”名单中,傣族手工纸笔记本、中山竹丝扣茶陶套件、昔归团茶等榜上有名。精致者,如中山竹艺馆内竹丝编制而成的手包,将竹丝编制发挥到了极致;高端者,如2022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滇红茶制作技艺,1986年作为国礼赠送给时任英国女王的伊丽莎白二世;雅致者,如芒团傣族造纸中的纸灯,如月影婆娑,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在分享非遗伴手礼的过程中,领略自然的独特魅力。

活态化多元传播

随着直播电商大浪潮袭来,临沧的多项非遗项目都跟上了这一波趋势。2023年春茶季,多家昔归团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白天采茶忙、晚上带货“范”。下午太阳落山他们便在自家住宅中和茶农一起直播卖茶。围绕茶叶生长的自然环境、种植方式、制作方法等,昔归团茶制作技艺传承人也当起了主播,开播不到10分钟,就吸引了近1万人围观,留言、采购者络绎不绝。就在不久前,这个直播间创下了开播2小时就成交17万元营业额的记录。

无独有偶,碗窑村的省级传承人杨丕追也开通了多家平台的直播号,因为是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官方还追加了非遗人独有的蓝V认证,这个不仅是身份的象征,还为他增加了不少的忠实粉。

自2021年起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临沧市非遗中心均采取“线上直播+线下展演”的形式,同步线下开展非遗传承人电商培训班。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多资源曝光助力,不仅可以对相关非遗项目起到积极的推广和宣传作用,也为促进临沧旅游业发展产生显著效果。

常态化回归生活

非遗的传统技艺项目大多数曾经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因此,保护非遗,还是要让它回归到生活。

怎么回归?市、县(区)、乡(镇)三级非遗工作单位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一个个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现场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

2023年的春节,临翔区西门公园内开展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小集市,小集市的新颖之处是因为大部分的商品都和非遗有关。集市上除了非遗文创产品、非遗美食、非遗工坊、非遗年货等非遗展示展销区外,还开展了非遗象脚鼓表演,吸引广大群众加入传统非遗文化传承的队伍中,让非遗在传承中发展。(贺楚楚)

昔归团茶制作技艺

象脚鼓制作技艺

土陶制作技艺

手工造纸技艺

佤族甩发舞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